信息安全技术: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


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

GB/T 22239-2019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是中国关于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核心标准,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260)制定,2019年发布实施。以下是该标准的关键内容:


一、标准背景
  • 替代关系:替代了2008版标准(GB/T 22239-2008),与《网络安全法》及《等级保护2.0》体系衔接。
  • 法律依据: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第21条,要求网络运营者履行等级保护义务。

二、核心内容
1. 保护对象

涵盖网络基础设施、信息系统、云计算平台、大数据平台、物联网系统、工业控制系统等。

2. 安全等级划分

分为五个等级(第一级至第五级,逐级增高),根据系统遭破坏后的危害程度(公民/社会/国家利益)确定等级。

3. 安全要求框架

分为技术安全要求管理安全要求两大类,具体包括:

  • 技术安全:物理环境、通信网络、区域边界、计算环境、管理中心等层面的防护。
  • 管理安全:安全管理制度、机构、人员、系统建设、运维管理等。
4. 扩展要求

针对新技术场景新增专项要求:

  • 云计算安全:虚拟机隔离、云平台管理权限控制等。
  • 移动互联安全:终端管控、无线接入加密等。
  • 物联网安全:设备认证、数据防篡改等。
  •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:实时监控、协议安全等。

三、实施流程
  1. 定级:确定系统等级(需备案)。
  2. 备案:向属地公安机关备案。
  3. 测评:通过第三方测评机构合规性检测。
  4. 整改: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。
  5. 监督检查:持续合规性维护。

四、等级保护2.0的主要变化
  • 范围扩大:从传统信息系统扩展到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场景。
  • 强化防护:强调“一个中心,三重防护”(安全管理中心+计算环境、区域边界、通信网络防护)。
  • 主动防御:增加威胁监测、应急处置等要求。

五、适用对象
  • 企事业单位: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行业(金融、电力、交通等)。
  • 政府部门:政务系统、公共服务平台。
  • 服务提供商:云服务商、大数据企业等。

六、相关标准
  • 配套标准
    • GB/T 25070-2019(安全设计技术要求)
    • GB/T 28448-2019(测评要求)
    • GB/T 25058-2019(实施指南)

七、重要性
  • 法律合规:未履行等级保护可能面临行政处罚。
  • 风险防控:帮助组织系统性识别和降低网络安全风险。

如需具体条款或实施细节,可进一步查阅标准全文或咨询专业测评机构。

逐模块详细解析

以下是针对GB/T 22239-2019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的逐模块详细解析,按标准框架分层展开:


一、安全等级划分(定级标准)

1. 定级依据

  • 受侵害客体
    • 第一级(一般损害):公民、法人权益。
    • 第二级(严重损害):社会秩序、公共利益。
    • 第三级(特别严重损害):国家关键基础设施、社会稳定。
    • 第四级及以上(极严重损害):国家安全(需国家专门审批)。
  • 侵害程度:从“一般损害”到“国家级灾难”逐级递增。

2. 定级流程

  • 自主定级:运营者根据业务重要性初步定级。
  • 专家评审:二级及以上系统需专家评审。
  • 公安备案:向属地公安机关提交《定级报告》和《备案表》。

二、技术安全要求

1. 物理环境安全

  • 一级:基础防火、防盗、防雷击。
  • 三级:增加电磁屏蔽、视频监控、门禁系统(需生物识别)。
  • 特殊要求:数据中心电力冗余(UPS+柴油发电机)、抗震设计。

2. 通信网络安全

  • 数据传输
    • 二级:VPN或SSL加密。
    • 三级:IPSec VPN+双向证书认证。
  • 网络架构:三级以上需冗余设计(双链路/设备热备)。

3. 区域边界防护

  • 访问控制
    • 二级:防火墙规则(端口/IP黑白名单)。
    • 三级:防火墙+入侵检测(IDS)联动阻断。
  • 防攻击:抗DDoS设备(三级必备)、Web应用防火墙(WAF)。

4. 计算环境安全

  • 主机安全
    • 二级:口令复杂度策略、定期漏洞扫描。
    • 三级:强制双因素认证、主机入侵防御(HIPS)。
  • 数据安全
    • 三级:存储加密(AES-256)、传输加密(TLS 1.2+)。
    • 四级:数据分片存储+国密算法(SM4)。

5. 管理中心要求

  • 集中管控
    • 三级:统一日志审计(留存6个月)、SIEM系统。
    • 四级:安全运维堡垒机、操作行为录屏审计。

三、管理安全要求

1. 安全管理制度

  • 文档体系
    • 二级: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》《应急预案》。
    • 三级:增加《安全配置基线》《风险评估报告》。
  • 评审机制:每年至少一次制度修订(需管理层签字)。

2. 组织机构与人员

  • 岗位职责
    • 三级: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(不得兼任网络运维)。
  • 培训要求:全员年度安全意识培训,技术人员需CISP认证。

3. 系统建设管理

  • 供应商管控
    • 三级:设备采购需“安全功能检测报告”。
  • 代码安全:二级以上系统需代码审计(SQL注入/XSS漏洞扫描)。

4. 系统运维管理

  • 变更控制:三级系统需“三员分立”(系统管理员、安全管理员、审计员)。
  • 应急响应
    • 二级:每年1次应急演练。
    • 三级:建立7×24小时应急团队,2小时内响应。

四、扩展要求详解

1. 云计算安全

  • 租户隔离:虚拟化层漏洞扫描(如Hypervisor逃逸防护)。
  • 数据主权:云服务商需承诺“数据不出境”(三级以上强制)。

2. 移动互联安全

  • 终端管控:MDM(移动设备管理)强制安装,远程擦除数据。
  • APP安全:代码混淆、反调试(防逆向分析)。

3. 物联网安全

  • 设备认证:三级需硬件级可信芯片(如TPM 2.0)。
  • 协议加固:禁用Telnet/FTP,使用MQTT+DTLS。

4. 工业控制系统

  • 边界防护:工业防火墙(Modbus TCP白名单)。
  • 实时监控:SCADA系统行为基线分析(检测异常指令)。

五、实施流程细化

  1. 定级阶段

    • 参考《定级指南》(GB/T 22240-2020)附录A的典型案例。
  2. 测评整改

    • 高风险项:如“默认口令未修改”需72小时内修复。
    • 测评报告:三级系统每年复测,四级每半年一次。
  3. 监督检查

    • 公安机关抽查重点:医疗、金融行业的三级系统。

六、合规性关联

  • 与《网络安全法》衔接
    • 第21条:未落实等级保护可处10-100万元罚款。
  • 与《数据安全法》关系:三级以上系统需单独评估数据跨境风险。

文章作者: 十二惊惶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十二惊惶 !
  目录